跳至主要內容

妥善部署 承壓前行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撰文指,本港經濟在外圍壓力和疫情下承壓前行,預測全年通脹率2.1%,大致溫和;政府會透過改變思維和政策創新推動經濟,讓各界更廣泛地參與且受惠於創新科技等產業的發展。   以下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8月21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在行政長官率領下,我和幾位司局長昨天參加了施政報告地區諮詢會。出席的市民對多項與生活相關的問題提出意見,包括如何能全方位增加土地房屋供應,改善生活環境;也關心到香港的經濟狀況和產業發展。有市民認為消費券等措施發揮了作用,尤其在未能跟境外完全恢復正常往還之際,這舉措有助刺激本地零售市道,穩住經濟和就業。   環球經濟前景正在轉差。英國7月份通脹率高達10.1%,是40年來高位;美國及歐元區的通脹率亦高企在8%以上的水平。因此,許多先進經濟體都有龐大加息壓力以壓制通脹,例如美國聯儲局今年來已經四度加息,合共加幅2.25厘,而市場更預期聯儲局在下月的議息會議將進一步大幅加息。   外圍形勢從不同層面影響着本港市場。美國連番加息,本港的銀行同業拆息亦跟隨向上,隔夜息由3月中的0.06厘升至最新超過1厘水平,而普遍被用作按揭貸款參考基準的一個月期拆息,亦由0.28厘升到1.85厘。然而,本地市場資金充裕,港息升幅比美息少,令港元的隔夜息及一個月拆息比美息分別低了約0.5厘和1.2厘。如果下月美國再加息,本港拆息再向上的話,相信包括最優惠貸款利率在內的存貸利率亦可能跟隨上調。   加息陰霾和地緣局勢緊張,除令金融市場受壓外,也削弱環球經濟增長動力和需求,加上本港跟內地的跨境運輸受到疫情干擾,預計即將發表的本港7月份商品出口數字會繼續錄得按年跌幅,將會是連續第三個月出現負增長。   面對外圍壓力和疫情持續,本港經濟在承壓中前行。我們要全方位抵禦外圍環境帶來的潛在風險,同時亦須全力穩住內部經濟,並力求向前邁進。近月本港的就業情況略有改善,5月至7月份失業率為4.3%,較三個月前(即2月至4月)時回落1.1個百分點;同期就業不足率回落1.6個百分點至2.2%,是半年來低位。整體經濟方面,雖然早前我們將對今年全年經濟增長預測下調到負0.5%至0.5%,但考慮到上半年經濟已收縮2.6%,意味在疫情大致受控下,下半年的經濟活動可望有所恢復,我們的經濟仍有相當韌力。   通脹方面,即使外圍主要市場受通脹高企的威脅,但本港情況仍大致穩定,上半年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升1.5%。即使指數在5月及6月份的升幅稍為擴大,而預計7月份升勢持續,但全年的通脹率預測仍維持在2.1%的大致溫和水平。或許有朋友會問,當歐美通脹高企在8%至10%之際,香港通脹率為何仍能保持相對偏低水平?扼要來說,最主要原因是由於各地消費開支組成有所不同。國際能源價格高企令歐美通脹加劇,但能源及交通等項目在本港的消費物價指數中佔比只有約3%,令相關項目的變化對整體消費物價的影響相對較小。加上,在本港的消費物價指數中,佔比40%的住屋開支部分近期持續錄得跌幅;佔比27%的食品價格方面,在中央堅實支持及關心下,來自內地的鮮活食品及菜蔬供應和物流配送保持穩定,相關物價的升幅亦已從3月時的高峰稍為緩和。   面對着內外的逆風,香港經濟正在承壓中繼續前行,特區政府正力求做到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疫情至今已經超過兩年半,由於社會已更廣泛地接種了疫苗,各種醫療和隔離設施亦已得到大幅提升,加上貫徹以科學和實證為本、精準防控的原則,我們已具備更有利的條件去兼顧穩住經濟的需要。歷史告訴我們:危中必有機、機會不等人,無論眼前有什麼樣的挑戰和障礙,我們都必須做好短期應對和中長期部署。不少市民和業界都提出,希望香港進一步加強創科產業及人才的規劃與支援,希望加強培育本地人才、吸引更多境外人才,並吸引更多企業來港投資。我們會透過改變思維和政策創新,加大力度推動經濟發展,讓年輕人、不同行業的人才和企業,都能更廣泛地參與且受惠於創新科技和其他產業的發展。
http://dlvr.it/SWzlCG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元宇宙音樂 Metaverse Experience Zone @ BUSINESS GOVirtual 2022

MUXIC 以科技帶動音樂界的潮流和嶄新體驗! Metaverse Experience Zone @ BUSINESS GOVirtual,將有不同的音樂人與元宇宙技術融合,帶動觀眾進入元宇宙世界! 大家除了可以親身體驗元宇宙虛擬音樂會樂趣外,亦可與歌手進行互動。 元宇宙體驗館️ @BUSINESS GOVirtual科技博覽及會議日期:7 月13-15日 地點:灣仔會展 演出時間表: 7月13日 (星期三) 11:00am Charlie 葉倬寧 2:30 pm Rex 陳雋良 4:30 pm Emmy 黃駿欣 7月14日 (星期四) 4:30 pm 白嘉倩 ================================ BUSINESS GOVirtual科技博覽及會議 實體參與 | 13-15 July 2022 | HKCEC 灣仔會展 資料來源 : https://zh.govirtualexpohk.com

業聚醫療宣佈上市 首間位於科學園醫療器械公司創香港醫療科技新里程

(香港,2022年12月16日)-香港科技園公司(科技園公司)舉辦「人才薈萃研討會」(Talent Game On),集合創科行業領袖、園區公司和「明日創科領袖培訓計劃」畢業生,為應對香港創科人才挑戰共商良策。  隨著亞洲和全球各地積極招攬創科人才,香港必須把握自身的多重競爭優勢,構建重要的科研人才網絡,以推動香港作爲國際創科中心的地位。 香港科技園公司主席查毅超表示:「科技園公司致力構建蓬勃的創科生態圈,並積極創造更多新機遇,使香港成為全球和本地創科人才匯聚的樞紐,以實現國家推動香港發展成國際創科中心的願景。政府最近公布的人才政策,對香港在人才爭奪戰中起到推動作用,而我們的首要工作是加强吸納海外人才,同時保留本地人才,並團結不同業界的持份者,將想法變成行動,以應對挑戰。」 香港科技園人才及人力資源總監王秀麗表示:「科技園公司與各持份者保持緊密合作,透過不同的人才培育計劃,在創科生態圈發揮最大的影響力。我們為不同背景、不同領域的人才提供培訓、工作坊以及工作體驗,共同創新並激發新意念,致力構建充滿活力的創科社群。我們必須好好發揮香港在國際舞台上的獨特的優勢,激勵本地和國際人才,令他們了解香港可以成為他們發揮潛能同時取得成功的舞台。」 活動的另一個重點為爐邊會談:「打贏人才戰」,由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與多位業界領袖展開深入討論,出席者包括香港科學院創院院長徐立之教授、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副教授馬桂宜博士、聯想香港及澳門區總經理何一凡女士,以及Lalamove人力資源副總裁暨東南亞地區總經理余浩然先生。一眾講者就行政長官在十月發佈的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的一系列人才相關的舉措分享意見,包括設立 (香港,2022年12月22日)-香港科技園公司(科技園公司)支持政府公布《香港創 (香港,2022年12月23日)— 香港科技園公司(科技園公司)祝賀夥伴公司業聚醫療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業聚醫療」或「集團」)成功於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為本港蓬勃發展的醫療科技產業奠下新里程碑。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表示:「香港歡迎所有尋找機遇、願意成就未來的創新先鋒。業聚醫療是一個很好的本地孕育的例子,他們善用香港的優勢,以及科技園公司遍及全球的網絡,在過去20年專營創新的心血管介入醫療方案,拯救無數病人和滿足臨床的需求。集團一直堅持設計和製造

推動創科 促進經濟多元發展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創新科技既是產業,也可助其他行業提升效益甚至升級轉型。政府過去幾年在創科方面大力投資,未來會繼續與業界、學術界和研發機構緊密合作,更好地落實各項推動創科的工作,從而帶動經濟多元發展,讓市民分享發展成果。   以下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6月18日出席「創新科技是香港經濟發展的出路嗎?」周年公開論壇的致辭全文:   姚沛康主席(香港管理事業協會工商管理研究社主席)、查毅超博士(香港科技園公司董事會主席及香港工業總會主席)、周林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院長及卓敏經濟學教授)、各位嘉賓、各位社友、各位現場和線上朋友︰   大家早晨!我非常高興出席工商管理研究社和中文大學商學院,以及《信報財經月刊》合辦的周年論壇,並就創新科技與香港經濟發展這個主題與大家分享一些粗淺的看法以及政府在這方面的一些工作。而更加重要的是,來到這裏與各位業界的專家、學者、各位翹楚交流,聽取大家寶貴的意見。   今日的主題是「創新科技是香港經濟發展的出路嗎?」也許大家會覺得「這還要問嗎?」也可能有些朋友會覺得,「的確是,但該怎樣做?」在心底有疑問,再工業化、數字化經濟這些發展方向都很好,內地也做得不錯,但到底香港應該要怎樣做呢?好像有點談何容易。   我可以向大家很有信心地說,創新科技是環球經濟發展的動力,也是我們香港經濟發展的方向。創新的源頭或動力又是甚麼呢?有些朋友可能覺得是,創新一定要有「諗頭」,但除了「諗頭」外,痛點都要多!因為其實創新都源於有痛點、有困難,所以要想辦法解決。從這個角度看,經歷過去兩年的挑戰,相信大家都有同感,我們是有很大的優勢去創新的。   創新科技的快速演變,除了要有足夠痛點,更需要有應用場景讓大家去快速測試。無論是產品或服務,應用場景可以讓創業者和消費者在很短的時段內,「啱得快」也可能「錯得快」,而「錯得快」不要緊,「改得快」便可以,整個過程可以加速創新科技的發展。從這角度來看,香港也很有優勢。以前我們的市場只有700萬人口,但現在計及粵港澳大灣區,連同我們自己已經有8,000多萬人口,更何況如果我們與內地合作的話,市場會更加龐大。再加上我們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國際商務中心,我們面向國際的層面,也讓我們有一個很寬廣,而且很有深度的應用場景。   再者,困難天天有、日日新,新的困難過去未曾見過,意味着解決方案亦要「諗新橋」。換個角度